2024年6月6日,以“并购:昨天的故事与明天的剧本”为主题的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首场头脑风暴备受关注。
该环节由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主持,围绕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将怎样影响产业结构与产业并购、全球经济趋势与地缘政治如何影响产业趋势与并购、并购和淘汰谁是改变产业格局的主旋律、燃油时代的并购与智能电动时代的并购特点有什么不同等话题,中韩科技ICT交流协会顾问具永裕,杰克控股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James O’Neill,美国班塔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总裁刘振华,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赵晓光,腾讯烟台新工科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徐永龙等几位嘉宾展开了智慧分享。
James O’Neill:先进技术是未来并购的驱动因素
关于全球汽车行业并购主题,James O’Neill认为目前出现了一个新趋势:中国品牌汽车开始并购外国品牌。原因是当前先进技术、垂直整合、电动化、智能化(包括提升客户体验、自动驾驶、车辆的互联和数字化、智能出行等)已经成为并购活动的驱动因素。
James O’Neill表示,相比欧美,中国在电动汽车和电池方面有很大优势。不过当前全球政治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比如税收、限制技术转让等。对此,他建议中国车企可以采取一些迂回策略,比如更关注共享经济利益,而不是完全控制所有权。
刘振华:全球第二个“特斯拉”还没有出现
在出席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之前,有人问刘振华:中国除了特斯拉以外,谁可以做全球的老大?一般来讲要回答的是比亚迪,但刘振华给出的回答是:“现在不知道,这家公司可能还没成立,现在市场上可能还没有一个会变成全球第二大的电动汽车公司”。
从历史看,1908年福特是美国汽车老大,之后产业开始并购,福特成为第二名。当前有很多电动车企业,包括美国也有很多,而且一部分面临倒闭。因此,刘振华认为,在经历一系列的市场并购重组后,未来的汽车一哥是谁还真不好说,也许是一个非汽车产业的公司。
另外,刘振华建议,中国车企在走进美国市场时,可从一些工会组织影响稍微小的地方开始。
赵晓光:汽车产业从分散到集中趋势形成,并购条件走向成熟
赵晓光认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和汽车供应链现在是比较分散的,虽然未来产业走向集中,并购可能性逐步加大。
他首先解释了目前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分散的原因。第一,下游分散,大概有20多个品牌;第二,主机厂有无可抑制的冲动和意愿“垂直整合”;第三,制造业往往10个亿是规模效应的拐点,汽车产业很容易出现拐点;第四,中国国产化率比较低,大量企业涌入,希望分割蛋糕;第五,当前正处在汽车渗透周期,产业客观规律就是分散阶段;第六,汽车供应链正处在当年手机从诺基亚到苹果的时代,上下游混乱;第七,产品三个属性物理属性、电气属性和信号属性看,目前整体处在低技术竞争阶段,壁垒低。
不过,赵晓光指出,制造业第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规模效应”,随着各方面因素发生转变,特别汽车依靠价格逻辑推动渗透周期的结束,汽车行业未来会越来越走向集中。无论是国内的纵向产业、横向产业以及全球化并购的机会应该比过去多很多。
徐永龙:未来汽车产业在欧洲有很多机会
徐永龙认为,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在欧洲应该有很多机会,也包括在北美地区。原因有两个:一是第一代创始人、第二代创始人有退场想法;二是欧美地区汽车企业在某个领域有优势,比如芯片,但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产业链层面具备优势。
徐永龙指出,中国汽车企业走向国际化,开展并购等行为,会给当地的汽车产业带来很多有利的因素,就像以前外资车企进入中国一样,给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但他同时提醒大家,在并购走向国际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遵从当地文化,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当今地缘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
具永裕:中国电动车发展给全球带来挑战和机遇
具永裕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给全球汽车企业带来很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机遇。他认为,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环境的变化,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销量、规模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这为全球汽车企业带来挑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因为中国有庞大的市场以及完整的产业链,全球汽车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与中国车企共享中国市场,共享技术等,从而带动自身发展。
倒计时
0天